
1000畝指標獎勵!深圳光明區耕地保護獲國務院表揚
發布時間:
2022-06-17
作為深圳市(不包含深汕特別合作區)耕地保有量最大的一個區,光明區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探索創新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利用模式,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既完成了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也擦亮了“光明綠”生態名片。國地科技項目團隊參與光明區耕地保護、建設用地報批及批后監管、閑置土地處置等方面工作。
日前,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因耕地保護工作突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好,閑置土地比例低且用地需求量大,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分布著深圳市全市近一半耕地的光明區,是如何在建設光明科學城的同時,交上這份答卷?
劃定高質量、集中化、規模化永久基本農田紅線
光明區轄區內現狀耕地資源十分緊張,布局零散,與城市建設用地犬牙交錯,難以實施有效的規范管理,且由于歷史原因空間資源有限,部分基本農田位于開發邊界內,耕地土壤質量普遍較低,無法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農作物種植類型實施種植。
為此,光明區明確國土、農業、整備、查違、街道的職責分工及整改的明確要求。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光明管理局牽頭自2019年3月起至今,組織開展了兩輪永久基本農田整改工作。
經過兩輪整改,光明區已完成永久基本農田整改驗收共3832畝。基于基本農田規模化管理考量,結合光明區科學城規劃建設發展需要,按照“量質并重,規模連片,優化布局”的原則,光明區提前謀劃、率先啟動整改開墾工作,提高耕地質量,劃定高質量、集中化、規模化永久基本農田紅線,進一步優化了永久基本農田空間布局,確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為耕地,最終形成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初步成果)位于城鎮開發邊界外,且不與生態保護紅線重疊,為遠期大科學裝置及科創設施的開發建設預留空間。
探索創新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利用新模式
光明區為解決耕地布局零散、管理困難等問題,對標國際先進經驗,科學有效規劃管理,建議允許創新耕地資源管理體系,對永久基本農田外一般耕地進行集中優化調整,將一般耕地空間精確落位,促進一般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并統籌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及一般耕地質量建設,減少城市建設對耕地的占用以及耕地占補平衡壓力,以期達到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集約化空間治理、精細化監測管理和高品質復合利用的目標。
深圳不屬于國家劃定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光明科學城的新形勢下,為落實國家賦予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的戰略部署,光明區建議充分考慮高度城市化地區市民對于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上承載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支持深圳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上擴大種植結構調整范圍,開展無土栽培等新型利用模式,最大化提升耕地的利用價值。
結合高科技田園、生態體驗田園、農耕文化田園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方向,研究拓展設施農用地類型和規模:例如科技農業設施、生態體驗設施、農耕文化設施規模結合項目合理確定。對于利用地表耕作層種植且不破壞農作物種植土壤層的農業設施地塊,土地調查仍按照原地類認定,讓農業設施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