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用數字化建設“大美新疆”
發布時間:
2022-06-20
新疆,我國歷史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
為貫徹落實“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平臺、統一規劃”的指示精神,按照《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建設的通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功能評定規則》相關要求,2020年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積極響應有關部署,結合自治區地方實際需求開展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設工作,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全周期數字化管理,為自治區國土空間現代化治理提供支撐。
截至今年5月,系統已在自治區、地州、縣市約109個部門的規劃以及日常業務管理中得到充分應用。
四個“一”,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全周期管理
編制一套標準規范,促進規劃協同。
基于國家和行業相關標準,結合自治區國土空間治理及規劃體系建設要求,通過分析研究省、市、縣三級規劃編制技術指南、省級審批管理事權及規劃傳導管控要求,制定了20余項配套標準規范,并基于此建立了空間規劃傳導體系,促進全疆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協同開展。
形成一套數據資源,夯實數據底座。
依托于自治區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及其他相關廳局的支持,目前已經匯聚建立了4大類(規劃數據、現狀數據、管理數據、社會經濟數據),35個小類,共計539項數據。其中已載入系統的現狀數據244項,規劃成果數據89項,規劃實施數據22項。為自治區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監督實施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和服務基礎。
構建一套指標模型,實現精準管控。
為滿足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查、實施、監督全流程應用分析需要,基于“指標全覆蓋、體系靈活定制、指標可聯動、維度可組合,指標可計算、監管可落實”的思路,從規劃分析、規劃目標、規劃實施和規劃預警幾個方面構建了300余項規劃指標以及對應的算法模型。
建設一個應用系統,推進全周期管理。
主要包括“一張圖”、規劃分析評價、規劃成果審查與管理、監測評估預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指標模型管理六大基礎模塊,以及結合自治區地方實際應用需求,增加了精準實施、協同辦公和大數據應用等特色模塊。
數字賦能,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
目前,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系統已經投入日常業務使用,為規劃編制、成果審查、規劃實施及日常管理提供大量支撐,提升了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如輔助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專項規劃重大項目審查、基數轉換成果審查、生態保護紅線技術審查、城鎮開發邊界成果質檢等;規劃實施方面實現了單獨選址、批次報批和成片區開發業務審查;日常管理方面在線實現了對全疆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情況進行調度管理。
筑牢數字底座,夯實國土空間數字治理基礎。
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統一底板,整合年度國土變更調查、基礎測繪、地理國情普查及監測、遙感影像等國土空間現狀數據,各級國土空間規劃數據,以及用地審批、土地確權、執法督察等管理數據,形成覆蓋全域、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一致、權威統一的國土空間數據資源體系。通過數據“共建、共享、共用”,形成了全疆全要素多時空數字化國土空間“一張圖”,為統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施建設項目規劃許可、強化規劃實施監督提供依據和支撐。
構建規則模型,保障規劃成果規范審查。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則,根據分級分類規劃編制和數據建庫要求,明確數據質檢要求,底線約束、控制性指標、相鄰關系等審查要點,開發配套數據質檢和審查工具,并對規劃程序和報批成果形式做合規性審查,有力支撐過渡期規劃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審批。
助力“多審合一”,提升建設項目審批效率
根據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梳理空間準入、用途轉用、規劃許可等用途管制審查要點,開發用地報批模塊,并與自然資源電子政務系統對接,為建設項目合規性分析提供技術支撐,助力“多審合一”,提升審批效率,優化營商環境。
監督規劃實施,健全監測評估預警機制。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