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For CSPON,賦能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
發布時間:
2023-11-13
11月10日,在首屆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大會開展期間,由自然資源部碳中和與國土空間優化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智慧空間規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地科技、藍圖信息、江蘇省地理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的“AI賦能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CSPON)”分論壇圓滿召開。
論壇邀請了國家杰青、長江學者、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行業知名教授、頭部企業代表等多位專家學者,全方位探討AI賦能國土空間智慧治理的技術路徑、應用創新和未來發展。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會長李維森,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原司長苗前軍,原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局長、浙江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建國,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副會長、中國測繪學會副秘書長、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江蘇省地理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滿春分別為論壇致辭。國地科技副總裁樊星主持論壇。
PART1 嘉賓致辭

李維森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會長
李維森對分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他認為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與地理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地理信息技術也迎來了新一輪的變革。對于國地科技等地理信息企業,他提出了三點期望,一是要做大做強產業鏈條,結合“規劃+”空間治理全生態服務和“智慧+”集成統籌與多場景應用優勢,實現彼此賦能,讓產業閉環成為企業的核心。二是要打好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的技術攻堅戰,著力突破關鍵技術,拓展出更多特色突出、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三是堅持產學研融合發展,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在合作中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成果產業化轉化的道路上,獲得更強的創新驅動力。
苗前軍
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原司長
苗前軍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自然資源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多規合一,更加使命艱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的重要意義在于理念上的引領,調查監測為解決現狀真實性和管理合理性的矛盾提供路徑;基于國土空間規劃界限形成的管理要素及其變化,監測網絡能夠有效地把時間變量帶入問題節點中,驅動整個規劃函數的輸出最大化。我們必須把握好李強總理在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時指出的要提高創造性執行能力,凡事要多作“應不應該辦”的價值判斷,不能簡單地只作“可不可以辦”的技術判斷。
陳建國
原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局長
浙江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
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李滿春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副會長、中國測繪學會副秘書長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江蘇省地理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李滿春表示,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如今測繪地理信息已經深度融合到各行各業當中。為了實現國家國土空間的有序治理和用途管制,測繪地理信息應做出應有貢獻,通過立足國家的實際情況,融合匯聚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新技術,賦能國土空間治理的數智化轉型。
PART2 專家報告
在論壇的專題報告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們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圍繞AI賦能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路徑、關鍵技術、應用場景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實踐案例。
蔡玉梅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標準與政策所負責人,研究員
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
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CSPON)技術思路研究》報告中,蔡玉梅從國家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加快數字化轉型背景出發,提出構建國土空間規劃監測網絡(CSPON)基本理論、整體框架和關鍵技術。CSPON基本理論體現全周期管理、多尺度關聯和“場景認知-數據感知-模型研發-治理決策”全鏈條貫通機制。CSPON關鍵技術包括國土空間信息模型(TIM)構建及多尺度規劃實施評估與優化模型構建技術等,為全國CSPON建設工程提供參考。
蔡玉梅認為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面臨著規劃監督理論認知不足、規劃實施監測技術缺乏、監測系統集成技術不成熟的三大關鍵問題,并提出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的數智化,促進國土空間治理數字化轉型,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的總體目標。
呂欣
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教授
國家杰出青年
呂欣在《移動計算與社會治理》報告中結合長期以來應用大數據技術在社會治理以及地震、臺風、海嘯、疫情等重大國內外災害事件中開展應急救援的多項工作,講述如何對數以百萬計人類個體的行為在時空維度上進行分析和挖掘,進一步探索從個體到整體的群體行為作用機制和演化模式。主要包括大規模人群行為統計規律挖掘,出行模型設計與驗證,以及基于移動大數據的應急管理應用。
呂欣表示,在大型災害場景中,大數據技術比傳統統計調查方法,可以起到更精準的應急決策支持作用。針對智慧社會治理面臨的影響因素復雜,風險耦合強關聯、政策實施難以實驗驗證等難題,他們開發了基于天河超算的超大規模仿真計算框架,實現面向智慧社會治理的大規模計算實驗與平行仿真推演。
林雨銘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日本金澤大學城市規劃博士
模擬仿真技術能夠為各種類型的規劃決策提供信息和支持。林雨銘在《基于強化學習的城市社區空間智能規劃研究》報告中,提出了強化學習的城市社區空間規劃模型與方法,實現人類規劃師與人工智能算法協作的城市規劃流程,為智能城市的自動化規劃提供了全新思路,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規劃領域解決復雜規劃問題的潛力。
林雨銘表示整個項目創新性地將社區規劃建模為一個序列決策問題,提出了一個基于圖神經網絡的深度強化學習模型,通過和城市規劃模擬器的海量交互學習規劃技能。在北京真實社區環境實驗,對比傳統計算方法,規劃性能顯著提高,空間效率提升30%以上;與人類規劃師對比,客觀指標相當或更優。同時項目提出人工智能輔助的社區規劃工作流,顯著提高職業規劃師的工作效率,且主觀盲測無法區分人類規劃結果與模型規劃結果。
張姍琪
南京大學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張姍琪以《AI驅動的國土空間規劃思考》為題,討論了AI驅動的國土空間規劃范式,包括學科體系構建與基礎理論創新、多學科融合的城市開放平臺搭建、多類型應用場景的AI驅動等。報告認為,需要從系統綜合的視角去分析AI技術對城市自然地理環境、建成環境、人文社會經濟空間和信息空間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
張姍琪認為,前瞻性探索、系統化設計AI驅動的國土空間規劃設計,是城市研究與空間規劃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AI時代,城市研究與國土空間規劃要在復雜城市人地關系探索方面有新突破,進而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借鑒。同時要基于城鄉規劃、地理學、生態環境、計算機等科學的融合發展,從系統綜合的視角去分析AI技術對城市建成環境、人文社會經濟空間和信息空間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
張鴻輝
國地科技聯席總裁,正高級工程師
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
張鴻輝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CSPON)的智能算法模型與智慧應用場景探索》的報告中結合當前新興技術發展趨勢與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工作重點需要,提出了以“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等為支撐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關鍵技術路徑,重點探討了面向智慧規劃的智能算法模型構建思路與方法,并結合項目實踐應用案例,分享了規劃專業算法模型在國土空間重點要素監測、人地關系耦合評估、底線管控預警等典型業務場景的“智慧化”探索實踐。
張鴻輝表示,以業務需求為牽引,以智能工具和算法模型為支撐,注重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有機結合,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推動數據基礎更牢固、分析模型更智能、監管應用更高效。面向未來,基于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方共同參與,推動建設CSPON,打造凝聚眾智、開放共享、合力創新的國土空間數字化治理平臺,合力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孟小亮
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珞珈特聘教授
孟小亮在《面向自然資源綜合監測的視頻AI關鍵技術探索》的報告中,面向自然資源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監測的需求,探索基于計算機視覺的自然資源違法智能目標檢測技術,對不同自然資源執法場景及目標進行精準識別,研究單目視覺高精度告警定位方法,以及研發智能監測裝備,優化監測效果并降低成本。
在談到基于AI大模型的自然資源綜合感知視頻監測技術路線時,孟小亮表示基于現有的AI大模型,團隊構建了一套基于AI大模型的多源數據自然資源智能監測系統,使用BLIP和CLIP等技術,促進了AI視頻監測技術的識別效果。同時也利用了DINO等模型,助力優化單目視覺定位識別精度。
李海峰
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教授
李海峰以《多模態時空通用智能模型》為題,分析了多模態時空通用智能模型的可能性,討論了規模效應,涌現效應和互補效應,并提出了一個可實施的框架和初步結果,以期為新一代多模態時空智能模型提供一些觀點。
李海峰表示新的智能時代已經到來,通用智能-領域智能協同已經成為基本范式。數據從海量從海量標注轉向高質量、少量標注;模型從專用模型轉向通用模型、任務自適應提示;算力從高性能集群轉向巨型集群。智能信息服務實現從手動擋到自動擋再到自動駕駛的飛躍。
趙一
騰訊位置服務高級架構師
在《基于AI的騰訊位置服務助力國土空間規劃數智化》的報告中,趙一介紹了基于對海量的位置服務大數據進行AI分析挖掘,騰訊形成了人車路地等多方面的城市大數據指標,結合地圖基礎服務能力,共同為國土空間規劃的感知、規劃、建設、治理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與服務能力支撐。
在AI助力國土空間規劃的探索層面,趙一重點介紹了他們將海量時空大數據匯總歸類為人、車、路、地四大類,通過學習時空演變規律,對時空大模型進行預訓練,構建時空AI應用,如公共服務設施到訪預測、城市仿真推演、城市交通 OD 預測等。
樊星
國地科技副總裁
論壇進行到尾聲,樊星對會議做最后總結。他認為,測繪地理信息產業不僅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社會信息化、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引擎。以此次論壇為契機,聚焦新思想、新方法、新引擎,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強化要素保障、拓展賦能應用,為加快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
隨著AI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在國土空間規劃領域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事業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次分論壇的研討內容涵蓋了AI賦能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CSPON)的多個方面,相信通過本次分論壇的交流探討,與會嘉賓對AI賦能國土空間規劃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