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歷史文化資源三維數據平臺
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早在2022年6月,總書記在四川眉山考察時曾前往三蘇祠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情況。
國地科技承建的四川省歷史文化資源三維數據平臺,基于CIM融合二三維一體化、地上地下一體化等多源異構數據信息,構建了家底清晰、標準統一、動態高效的歷史文化資源“一張圖”,通過打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的智能中樞,為歷史文化資源數據管理、保護傳承利用、輔助決策和展示宣傳等工作提供支撐,有效提升了四川省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能力和管理水平,為后續傳承利用打下了基礎。
目前,平臺已經收錄了35座名城、57個名鎮、1103個傳統村落以及103條歷史文化街區、736處歷史建筑的基礎信息并開展相關應用。
二三維一張圖。提供歷史文化數據資源查詢、資源瀏覽、多屏展示、建筑特色預覽、分析工具、室內漫游等功能,支持對歷史文化保護信息瀏覽、建筑單體模型及傾斜攝影等三維數據展示。
以三蘇祠為例,平臺宛如一座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的線上“博物館”,結合三維測繪、數字建檔、空間分析和規劃管理,全面還原了三蘇祠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格局。
綜合展示。對歷史文化保護空間“全要素”信息進行多層次展示與分析,以歷史文化保護總覽、專題展示等方式進行展示,便于快速掌握各專題實時動態情況,輔助科學決策。
規劃設計輔助支持。為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范圍內的建設控制,平臺通過對地塊條件限定、設計模擬、方案審查、驗收輔助等的全周期管控,實現新建、改建項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保護名城整體風貌格局。
一是設計條件導出。將名城范圍內歷史文化保護管控要素數字化,支持對名城各地塊歷史文化管控條件一鍵導出。
二是方案調整模擬。提供選擇2個及以上的方案進行分屏展示,基于方案三維模型進行高度、位置、朝向的調整。
三是設計方案審查。將歷史文化保護要求規則化,實現對名城內項目建設方案歷史文化保護要求智能化審查。
行政業務輔助管理。輔助名城鎮村相關主管部門的業務管理職能,涵蓋保護名錄管理,街區、文物古跡、古樹名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評選,修繕管理,資金管理,政策法規管理等行政業務工作。
知識庫管理。建立法律法規資料庫,支持對法律法規數據信息的收藏、上傳、下載及查看功能,實現對法律法規資料的統一管理。
監測預警。重點針對歷史文化街區及其周邊環境、重要歷史建筑、街區保護范圍內的建筑風貌和建筑高度進行多維度的監測、識別和預警。
保護利用實施評估。基于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實施評估體系,建立多維度、多指標的保護利用實施全流程的評估指標,結合遙感、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 建立指標模型算法,定量分析規劃實施成效,支撐“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工作開展。
公眾服務。構建WEB端、移動端(APP、公眾號、小程序等)科普教育與宣傳推廣模塊,提供公眾電子問卷調研、公眾實時評價、公眾投票、違法行為舉報等功能,為社會公眾提供名城鎮村保護的實時參與、監督與反饋的渠道。